2019深圳物业博览会着重展示了物业管理行业在智能科技融合、物联网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最新成果,整个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如今,各家物业服务企业均依靠科技赋能,将智能产业融入到物业服务的细枝末节中,不少企业转型工作走得快、走得远。那么助推物业服务企业转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科技成果具体应用情况如何?碧桂园服务总经理李长江、CIO袁鸿凯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策动转型的关键因素
南方日报:今年碧桂园服务将企业名称更改为“碧桂园智慧物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因是什么?
李长江:改名为碧桂园智慧物业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我们还是强调服务,但同时加了科技的因素,智慧有点远,智能更近一些,但智慧是我们的目标。正是我们让科技成为公司发展的支撑力量之一,这是我们改名的动机和动力。
南方日报:在研发方面,多年来碧桂园服务已经投入5亿多元的资金,是什么样的原因推动了智慧化转型的工作?
李长江:在2014年以前,物业企业上市的时候,都是不计成本地去投入,如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业主的物业管理费随着服务品质升级而上调的话,难度太大,即便调价也不可能幅度很大。另外,物业服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所有成本支出中,人工成本超过60%,随着公司规模和管理面积越来越大,员工数量越来越多,管理成本增高,将直接导致支出成本增大。
因此,我们可以把标准化的、能按规定动作做的部分服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科技的手段解决,降低这部分的成本,这是我们去做科技部分最原始的动力和原因。在投入科技的时候,我们不以减少员工为标准,而是让现有的员工可以做其他更多的服务职能,有更多的时间为业主提供个性化服务。
比如安全,我们过去有巡逻岗,现在高清智能监控,通过算法发现进入苑区的可疑人员,然后发出警告,通过标准化的识别,更准确和科学,这是我们做研发的初衷。
“AI全栈解决方案”已投用
南方日报:本次展会上碧桂园服务的“AI全栈解决方案”很亮眼,它对你们的智能化转型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袁鸿凯:我们的全栈方案是云、边、端的结构,在云端有相应的能力,包括AI的训练能力和算法的能力,包括整体的应用和预测的能力。未来碧桂园服务将致力于成为物业行业的主要云服务提供商、人工智能服务商和社区机器人主要提供商,向全行业提供整合的信息化及智能化解决方案和产品。
南方日报:目前AI全栈解决方案是已经在碧桂园的社区投入使用,还是仍在实验室阶段?
袁鸿凯:去年我们在自己的小区落地了超300个项目,今年和海康联合研发的边缘服务器超过400个,边缘服务器已经从1.0提升至3.0版本。
最开始的时候,边缘服务器是很大的,芯片从一开始的英特尔芯片,现在升级成华为海思的芯片,拥有一代产品8倍的算力,依托于华为芯片高性能的运算,使我们成本降低25%,而且算力提升3倍,现在是确实在用的方案。
算法为服务赋能
南方日报:物业管理服务升级业主对此有何评价,有没有一些典型的案例?
李长江:具体的场景,比如交费,以前一定要到客服中心,现在可以在APP上交费,也可以通过微信交费。还有门禁,过去进出小区要带一张卡,现在什么都不要了。甚至亲朋好友到他家访问,用一个二维码就可以了,并且可以追溯可查。
智能安防系统也能进行高效巡检。比如去年7月顺德碧桂园有业主的小孩走失,接到业主的求助后,安保人员通过业主提供的孩子照片查询孩子行走轨迹的监控录像,发现孩子搭乘楼巴从顺德前往广州。最终孩子在广州华南碧桂园被找到的时候,距离业主发出求助只有5个小时。
正是因为科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我们拥有了这部分的时间,就可以做更多的服务,这是业主可以感受到的。业主可以直接感受到,所以业主的满意度是很高的。
袁鸿凯:算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碧桂园服务对管家有拜访业主要求,以往数据没有联动的时候,可能今天拜访了30户业主,只有7户是有效的,因为不知道业主家里有没有人。现在拜访会更精准,就是所有的数据汇集起来之后的变化,这是我们连续投入的原因,因为数据汇集之后才有办法应对。
■相关
新技术应用引领服务平台化
物业服务企业纷纷转型科技公司?
10月15日至17日,2019中国国际物业管理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2019物业服务企业发展指数测评报告》在展会期间正式发布。
国内物业服务行业正在经历规模、营收的持续上升期。而从今年展会的整体情况来看,技术进步正在引领物业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参展企业通通打其“5G牌”“AI牌”“大数据牌”“大数据牌”,各类新型平台、技术和产品也受到热捧。各家物业服务企业有从“服务公司”转型成“科技公司”的趋势。在场景化的基础上,各家物业服务企业也已将目光转向全景式服务平台,意欲在5G时代来临之际抢占先机。
例如,碧桂园服务主推的“智能社区AI全栈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深度结合,将物业服务场景智能化并下放至边缘端,应用范围覆盖前台、后台、决策、运营近30个场景。万科物业重点推出广的“城市物业服务”,采取“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管理模式,为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提供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
将管理规模、服务满意度、呼叫应答、停车情况、设备设施状况等以可视化信息图和数据表的形式汇集在一个深蓝色大屏幕中的数据大屏幕展示(BI屏),也成为企业今年布展的“标配”。这背后,是物业服务企业对数据采集整理重视程度的增加。整个物业行业对大数据和智能化的重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2019物业服务企业发展指数测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管理面积279.3亿平方米,经营收入7043.63亿元,同比增长17.25%;物业服务企业数量12.7万家,增长7.2%;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规模已达到983.7万人。从各省分布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三省的物业管理面积均超过20亿平方米。
报告指出,以2010年指数基期值为100点,2018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指数达到247.2点,相比2010年提高147.2个点,指数复合增长率11.98%,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指数保持持续稳定提升的态势,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住宅物业仍是物业服务企业主要的布局业态,而布局办公写字楼和商业物业的企业数量也十分庞大,业态布局较广泛。
报告认为,在大时代大趋势下,报告预计物业行业的增长态势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持续,这亦是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抓住的黄金周期。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