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了!在东莞的一处住宅项目工地,一台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搬着墙板行走,不仅会认路,而且还巧妙地避开了路障。它通过预设编程、自行识别路径和避障行进,在特定范围实现了无人化运输。
这是一种被称为AGV的自动运输机器人,它所服务的住宅项目由碧桂园开发。作为龙头房企,碧桂园在多元化业务布局中试水机器人领域,并积极尝试用机器人提升建筑工程效率。说不定未来某一天,城市里崛起的新建筑,都将是机器人的“作品”。
建筑机器人需求巨大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庞大的建筑市场”,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认为,国内建筑市场面临两大现实,一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危、繁、脏、重”特点突出;二是劳动力短缺。
在海外,一些国家对建筑机器人产生了兴趣。例如在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在2015年研发的“哈德良”全自动砌砖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此后发展出来的“哈德良X”能够实现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
例如一栋30层楼的建筑所需的劳动力,七成采用建筑机器人,剩余三成为建筑熟练工人,另外再培养一些新型建筑工人来操作建筑机器人,杨国强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安全生产和质量问题,并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其实建筑工地目前能够运用机器人的场景已有很多,除了前文提到的搬运、砌砖外,墙板安装机器人、粉刷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都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需求。
房企大玩“跨界”
如果未来机器人能够真正进入建筑工地各生产环节,部分工人成为管理者,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智慧建造将进一步实现。杨国强对此显得很有紧迫感,他认为科技的进步不可想象,“如今正是加大对科技投入的时候,再不努力的话就落后了”。
去年年中,碧桂园曾宣布进军机器人领域,以机器人作为核心技术,围绕地产主业进行布局。房企的“跨界”行为引发关注,碧桂园宣布进军机器人的同时成立了博智林机器人公司。
如今走进博智林的大厂房,便会看到用黄色护栏围起来的十余个小实验区,这些小实验区被称作“小摇篮”。“摇篮”中,铝模安装机器人、内墙喷涂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20多款建筑机器人正在有序地测试、成长,其中多款进入工地测试。
据了解,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先后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院,目前已引入了超过200名博士,在建的顺德机器人谷项目未来5年内计划投资800亿元,并引进上万名高端研发人才。
炒菜易,盖房子难
碧桂园顺德总部大楼10楼有一座特殊的餐厅——机器人餐厅。这里的主力员工全是机器人,它们下单、炒菜、端菜、洗碗、沏茶等样样精通,甚至会做顺德名菜,这座餐厅也成为碧桂园总部的一块新“招牌”。
不过与炒菜机器人相比,建筑机器人研发的难度显然要更大些。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兼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梁衍学告诉记者,一般的工业机器人会走、会跑,但建筑机器人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得更多。
事实上,多数工业机器人只能被编程为执行重复的一系列的运动。但建筑机器人面对极为复杂的工地环境,需要执行难度更大的任务,甚至要有“思考”并作出决定的能力。要让机器人真正满足未来建筑施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需借力人工智能让机器人能够学习、感知、解决问题,掌握语言理解、逻辑推理。
通过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是这一轮建筑业研发和应用机器人的关键。“要满足最基础的工艺要求,就需要把这些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全局优化”,梁衍学说。
南方日报记者 葛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