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前语
近日,由南方新闻网主办、绿城中国协办的《城市向上的力量》主题活动正式启动,以致敬每一位为城市建设挥洒汗水的奋斗者。这一期,我们请来长期从事教育研究、教育政策、教育法治和编辑出版工作及教育社团学术工作的张耀荣老师,介绍他的故事。
南方网讯(记者/柯丹洁)教育,是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心工程,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一座城市要向上发展,需要人才来筑梦,更需要教育来支撑;而教育工作者,则是这座城市发展极具使命感的推动者,他们以仁爱之心,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耀荣,不遗余力,以文教为业,与仁人志士一道致力于通过教育推动城市现代化。在教育行政部门,文教人士不多,把文教融合在一起,以文化之思丰富教育之想,必有独特之处。怀着好奇心,记者对张耀荣进行了专访。
文教融合,双向赋能
张耀荣自诩文教工作者,一方面他把文教融合,认为任何专业技术都是有文化的,也应该有文化,才能体现人文关怀,文化本来就有育人功能,以文化人;另一方面教育本身就有文化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一代代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精华,从而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回望过去几十年,他即使从事文化工作,也没有离开教育主轴,与教育结缘36年,长期与文字打交道,在省直政府部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教育研究、政策研究、法治研究;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多年,曾任核心期刊《高教探索》常务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兼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多年。他认为,从事文化工作和兼职社团学术工作,如参与组织了十四五届的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对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等,能够帮助自己更多的从人文关怀、文化赋能、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发展内外部规律去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从教育到文化,又从文化到教育,即使是从事期刊杂志和出版工作,也是围绕教育研究、教育理论成果及文化方面的学术成果策划出版,以及教材尤其是大学教材的组织出版,这对他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同样大有裨益。他常引用列宁的著名观点,“形式也是本质的反映”。记者在与张耀荣多次交流后注意到,他只要看一篇文稿的篇章结构、图书目录,就能知道作者对所研究专题认识到了什么境界;只要看学校章程目录结构,就知道这所学校对现代学校治理的认识到了哪一步,且不说实践水平。这是他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并善于积累形成的鉴别能力。
这三四十年,张耀荣参与、亲历、见证了三四十年广东教育辉煌:基础教育从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再进入普及化阶段。在2000年前后,他主编了《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时间跨度从先秦到2000年,当然这是集体创作的成果。2008年,他还参与主编《历史的拐点——广东高考三十年》,把邓小平提出恢复统一高考后广东高考改革三十年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说:“这些历史及其成果不总结、不出版就错过时机,继往开来就缺少了基础。”文化成果的出版就有这样的价值,以史为鉴知兴衰。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广东,高等教育改革极具超前性、独特性和示范性。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广东教育从前20年逐步推进全面改革,规模稳步发展;到后20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超过200万人,办学水平居全国各省市前列,中外合作办学形成区域特色。”民办教育发展同样走过独特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广东民办教育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以培训起步,重启民办教育;九十年代,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星星之火,各自探索发展之路;新世纪20年,已成燎原之势,成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谈起广东当代教育发展,张耀荣娓娓道来。
这几十年,无论是从事文化工作还是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亦或从事学术工作,张耀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他认为,“只有做一行、爱一行、积累一行,才能找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作为教育研究、政策研究一员,面对复杂的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更需要通过学术和经验积累,造就继往开来的全局性战略眼光。”
城市向上,高校赋能
200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打造世界级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意味着,城市群的构建,需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供给,这离不开大学的支撑,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为教育改革发展谋篇布局。
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城市向上的力量,更多的原动力来自高等教育,以大学城造就一座现代城市的例子不胜枚举。张耀荣告诉记者,2013年他参观过德国巴符州的图宾根大学,创办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是一座大学城,大学城就是图宾根这座城市。城市与大学共生、共兴、共荣。张耀荣非常赞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的观点。张大良认为:“从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一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它贯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普及化的各个阶段,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双向赋能、双向服务是互动发展、融合发展的关键。”(2020年11月9日,张大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上的致词)
“然而,没有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就没有基础。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不是一两代人、二三十年的事业,而是好多代人、几个世代的事业,是永恒的事业。” 他说道。诚然,各级政府应该要有这样的认识,从而更好履行政府教育职责。
张耀荣提供了一组数据,广东的教育人口庞大。新世纪以来,全省小学一年级在校生首次下降到150万人以下是2007年,144万人;2009年最低,127万人;2013年回到150万人,之后一直增长,2016年171万人,2019年达到194.4万人。各级政府要研究本地区的教育人口状况,一方面,要从战略上更好调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建设好本地区中小学,为人民群众提供均衡的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高校赋能城市向上力量的基础工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更应如此。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在《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3/14期发表《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文章,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蓝图。他提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助力一流湾区建设。”
张耀荣接着援引副厅长朱超华的话说,在大湾区,我们不仅要打造研究型大学的“双一流”,还要打造应用型、职业型高校的两“双一流”的尖兵集群,造就世界级的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张耀荣说:“我们已经眺望到曙光,但必须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奋进,迎接世界科学中心的东移!大湾区高校集群“三双一流”的发展,必定能够赋能——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9年11月,张耀荣在中英高校对话交流活动中致词谈到,国际教育示范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广东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有责任参与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他提出:“我们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者和建设者。”与会嘉宾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让中外青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榜样力量,使命追求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张耀荣身上,透着一股文人的气象和教育情怀,侃侃而谈、灵动睿智,这跟他的职业生涯密不可分。他说:“文教是相通、相融的,都有共同的使命——传承文化、造就人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成为他的人生使命和精神寄托。
张耀荣从事出版工作8年,他策划了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和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成果,以及一批学术著作。他说:“策划名家学术成果,让他终生受益。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名家造就学术成果的内驱力源自他强烈的使命感。”
张耀荣告诉记者:他心目中有三位伟大作者。一是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的旷世之才、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他九十华诞之际的2006年,与作者陈韩曦一起策划出版饶宗颐学艺双修作品《梨俱预流果:解读饶宗颐》,从而开启内地对饶公的关注和传播。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在他九十华诞之际的2010年,策划出版《潘懋元文集》(八卷十册),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成果树立了一座丰碑。三是抗疫战场上共和国勋章唯一获得者钟南山,早在2003年初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被人民日报誉为抗击非典的一面旗帜,张耀荣旋即策划出版钟南山主编的《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为全国战胜非典提供了科学指引。张耀荣说:“这三位伟大作者,成为自己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学艺人生、学术人生、教育人生和民族气节,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和战斗不息的力量。”
2010年,张耀荣在策划《潘懋元文集》之际,请潘先生提供一篇后记九十感怀。他对潘先生说,想知道米寿之年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潘先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只是我不懈人生的一半。”这是一种非常达观的境界,对仅有的一次生命赋予无限的使命。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张耀荣(右)与潘懋元(中)
2010年10月9日在厦门大学音乐厅举行的《潘懋元文集》首发仪式上,张耀荣作为策划人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致词。他提出一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及其研究什么样?他说:“也许我还不够格回答,但作为高教研究的追随者,我相信,我的答案大多数朋友都会赞同:就潘先生这个样!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民族自尊和专业自信,独特的思想风格和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潘先生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而放弃学科构建的追求,也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而放弃理论的创新。自尊、自信、追求、创新,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古语说,仁者寿。2020年潘先生百岁华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张耀荣策划的《潘懋元文集》基础上出版修订版,为潘先生百岁贺寿。
“如何使用仅有的一次生命?”张耀荣提出。他援引长寿健康的饶公(102岁仙逝)给他的忠告:“生命要像青青苗火那样燃烧会来得更经济,不是比谁的生命燃烧得更旺,而是比谁的生命燃烧得更持久、更有质量,比谁教书育人、服务社会更多”。这是知识分子非常高的境界!
张耀荣在“我与《潘懋元文集》”(文集后记)的随笔这样记录:“我一直都非常敬佩那些把毕生精力献给我国教育事业、科学文化发展的前辈们。当我从事出版工作几年之后,就立志一定要为这些前辈们提供出版服务,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传世之作,而这正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人的责任。”
张耀荣特别钦佩饶公的远见卓识。2001年11月2日,饶宗颐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论坛做了题为《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的演讲,他说:“古经典旧本子的出现和整理,是弘扬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光辉,培养我们对过去知识的新理解。我们对古代文献不是不加一字的给予批判,而是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保留在历史记忆中前人生命点滴的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以新的诠释。”饶公展望:“现在已经正式进入2001年,我充满信心地预期,21世纪将是我们国家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这是20年前饶公吹响的号角,党中央早已发出号召。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已经积极响应。2003年立项以来的《儒藏》编纂和出版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饶公作为顾问,为这一宏篇巨献助振臂之力。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事业。
张耀荣(左)与饶宗颐(右)
张耀荣说:“2021年是伟大的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自己将与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一起策划民办学校党建文集,为我党百年华诞献礼。” 他继续说道:“中国传统纪年以三十为一世。论语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原意是一个要施仁政的大王,必须经过三十年。就是说,一个国家要走上一个成熟的发展道路,或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必须经过三十年。”
这几年,张耀荣致力于为广大考生服务,在南方网、南方+组织下为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做公益讲座。他引用剧作家王尔德的话说:“经验的最好出路是送给别人。”他长期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其间又做过杂志和图书的编辑出版,对高等教育比较熟悉,与同事合著《选学校更选专业》等高考填报志愿指引的专著。他告诉广大考生,选学校更选专业,既要成专业之才,更要全面发展。他希望能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找到他们愿意终生追求的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履行使命、成就人生。
教育需要传承,人才需要辈出。伟大的城市及城市群,需要伟大的大学及大学群。大学及其大学群应成为现代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育人需要使命感,教育人必须要有使命。我们以“张耀荣”为代表的教育工作的人生故事来诠释城市向上的力量。